时间:2024-09-21 04:53:26 浏览量:
近年来,中法两国在美妆方面的合作正日益紧密,两国化妆品市场的持续增长为合作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据统计,法国在全球美妆市场中占据重要地位,2020年至2023年间,法国化妆品市场的销售额从约115亿欧元增长至125亿欧元,占欧洲市场总量的近四分之一。
此外,法国还是中国最大的化妆品进口国。根据国际贸易中心(International Trade Centre)数据,从2022年开始,法国再次超越日本成为中国最大的化妆品进口国。2023年,法国对中国的化妆品出口额达到了创纪录的19.9亿欧元,占中国进口化妆品总额的30%。
早在2008年,就有上海家化的佰草集成功在法国上市,经过十几年努力,一度形成线上线下多渠道发展的规模。近年来,珀莱雅、中法美妆谷也在法国动作频频。华熙生物、完美日记和花西子等品牌也趁中法建交六十周年之际亮相海外市场,引起关注。
此外,还有多个中法美妆合作项目顺利开展,其中包括欧莱雅集团与中国企业在研发和可持续发展领域的合作,以及法国香水品牌在中国市场的推广活动。
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个值得中国企业关注的重要问题是:法国已经通过立法开始强制推进碳标签,要求包括化妆品在内的产品,每个包装元素都必须带有Triman 标志和分类说明 ( Info-Tri ) 。这对中法化妆品企业究竟会有哪些影响?
据statista最新的报告, 从 2013 年到 2026 年,欧洲化妆品销售额的年均复合增长率将达到 1.8% 的速度增长。伴随这个增长的同时,整个市场也发生了微妙变化:比如相对于香水市场销售占比的缩小,护肤品市场的占比从2012年的34%提升到了2020年的42%196体育app。
而具体到护肤品的细分领域,根据statista提供的最新数据,全球消费者对于天然及有机产品的需求仍然呈现持续性增长, 2024—2025年的年销售将保持8%—9%的增长。消费者仍然在持续关注更加天然更加健康的产品,消费方式也更加趋向于理性, 有机绿色产品、可持续概念产品、DIY 康养等会呈现持续增长。
促使法国持续推进碳标签并引领化妆品行业生态转型的动因,除了来自消费者消费习惯的变化外,还有相关法规的制定。其中影响力最大的是以下三部法规:
也称为法国的反浪费和循环经济法。该法案旨在解决与包装相关的问题。因此,它在五个主要领域设定了减少、再利用和回收废物的目标:
欧洲生态标签(Écolabel européen)由欧盟(EU)于 1992 年创立,旨在保证产品的功效以及对环境和健康的尊重。迄今为止,从家具、旅游住宿到洗衣粉,有 24 类商品和服务可以贴上生态标签。新标准于 2021 年底修订,扩大了欧洲生态标签的范围,并提高了对成分、原料来源、包装和运输的要求。
虽然许多行业(食品、电子产品和纺织品)都引入了环境标签(affichage environnemental),但化妆品行业并没有强制要求。为了能够将这些产品对环境的影响从 A 到 E 进行分级,政府工作报告要求采用精确的、经过科学验证的计算方法,评估产品对环境造成的损害。
根据著名咨询公司 Quantis 于 2020 年发布的关于化妆品行业产生的温室气体(GHG)排放的基准研究报告 是时候妆点未来了( Make up the future*)指出:根据化妆品的产品生命周期评估(LCA),从产品的设计、成分的可追溯性、运输、使用和报废等环节进行统计,化妆品行业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大概占地球温室气体排放量的 0.5% 到 1.5%196体育官网。具体而言体现在:
40% 来自化妆品的消费环节,也就是产品在使用阶段所耗费的资源;还有大约20%的碳排放来自包装;10%来自化妆品所使用的天然或者化学成分;10%来自交通运输环节;10%来自销售点陈列以及连带销售和服务环节;10% 来自产品废弃物处理时的碳排放。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温室气体排放并不是化妆品产业对环境唯一的影响因素。还包括废物管理、对生物多样性的破坏、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和水污染等诸多方面。比如化妆品中的微珠,特别是去角质剂、磨砂膏和洗发水中的微珠,也会对环境造成破坏。据估计,约2% 的塑料微珠最终会进入海洋。
值得特别提出的是:关于化妆品对环境的影响,尤其是其成分的生态毒性方面的科学数据仍然很少。目前只有国际大公司才有能力对其产品进行生命周期分析,并优化产品设计。因为这项研究对于中小型公司来说成本太高,而且这些小公司也没有这方面的专业人员。
比如ICICLE 之禾和全球权威羊毛纺织品认证机构The woolmark Company共同发布了可溯源羊毛系列来呈现品牌对可持续发展责任的承诺。
化妆品行业则可以从棕榈油或棕榈仁油等对行业影响面最大的大宗原料切入,由品牌或者行业协会牵头制定一个路线图和实施时间表,并说明为加快生态转型而要提出的建议和采取的行动。为此,必须考虑到每件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所有行业利益相关者都必须参与其中。*注意一定是所有行业利益相关者都需要参与进来。
在这方面,法国几大化妆品集团已经开始了某种层面上的合作,以便保持其在全球范围内的领先趋势。她们希望通过产生更多高质量、一致和有代表性的数据,覆盖整个价值链并加速行业的生态变革。
比如根据fashionnetwork的报道 ,2021 年9月, 五家全球化妆品巨头联手推出了一个通用系统,对美容产品的环境影响进行评级。法国的欧莱雅和LVMH集团、巴西的Natura &Co、德国的汉高和英荷的联合利华均参与其中。这个系统旨在方便让消费者在同一类别的化妆品中进行比较,通过全球评分来了解其从设计到销售各个环节对环境的影响。这样的合作以及生态影响系统的搭建将产生的国际影响力应该引起中国同行们的重视。
首先,碳标签的运行要求在法国市场上销售的产品要披露产品的环境信息,包括用碳标签标示其整个生命周期LCA及其包装的碳含量,即把商品在生产过程中所排放的二氧化碳(CO2)排放量在产品标签上标示出来,告知消费者产品的碳信息。
比如在加工、染色和洗涤产生的水污染和废物方面,根据透明度指数(Le Transparency Index )的问卷调查,在原材料阶段,只有4%的品牌能够或愿意公布其水影响数据。相比之下,27%的品牌已经承诺消除对环境有害的化学品的使用。
其次,在可持续材料的使用方面,品牌和企业的投入也会越来越大。并且对于企业来说,可能还存在以下盲点:
第一,如何明确定义可持续材料就是一个盲点。针对目前碳标签领域还没有形成统一的国际标准,企业往往疲于认证或者佐证但没有效果。
第二,随着气候加剧变化带来的挑战,自然生态系统愈发脆弱,能源危机,粮食危机频发,因此植物基材料的原材料端会出现较大的供应压力。
世界上很多时尚品牌正在努力改变他们的采购方式以避免供应链的压力,也尝试减少有毒化学品的使用,生产对自然友好对皮肤友好的服装。但企业的投入不仅仅要体现在采购方面,还包括了绿色科技创新等领域。
比如LVMH 集团尝试着立项生产不含塑料的实验室培育的毛皮,而开云集团正在试验低环境影响的替代材料比如蘑菇皮,爱马仕推出的菌丝材质的包等等,很多创新都是基于植物的替代材料。还有初创公司Rubens 尝试推出的需要呼吸的可穿戴植物所带来的生物服装崛起。
在化妆品行业,笔者注意到一些中国品牌也正在尝试从中国传统中草药中汲取创新力量。时尚行业和生物科技、生物多样性的关系从未如此紧密。
第三,这种碳标签会成为一种无形的消费导向,引导消费者优先选择低碳产品,从而通过市场选择行为,自下而上倒逼企业减排。消费者意识的觉醒和可持续生活方式的转变将会形成巨大的推动力,使企业和品牌不得不面对自身的问题,从而加速进行生态转型。
第四,碳标签甚至会催生碳关税,增加高碳含量产品进入各国的成本。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出口国和生产国,拥有较全的产业链。碳关税的出现会给从事进出口行业的企业带来转型压力——要么转移到国内市场,要么在海外设厂或者寻找新的合作契机。
中国品牌这几年正在纷纷选择出海,那么其出海战略只有与企业生态转型战略整体一致并满足海外市场日新月异的碳标签相关规定才有可能成功。
最后一个值得关注的潜在问题是关于性别、种族和生产过剩。很多中国企业以为双碳目标仅仅是围绕碳足迹的,往往容易忽略这个很重要的问题。
其实,无论是联合国的17个可持续发展目标还是我们通常会参考评估的透明度指数,都对企业的社会和环境治理有明确的要求。
这些盲点在企业践行可持续和行业公平方面是非常重要的。虽然根据透明度指数的调查,有34%的品牌公布了其供应链中的性别薪酬差距数据,但只有3%的品牌公布了种族差距的数据。稍微多一点(8%)的企业报告说采取了行动来促进其供应商中的种族和民族平等。
关于第五项的性别平等,在欧美大型跨国公司,越来越多女性开始出现在更关键的职位上,有些公司甚至明确了男女员工的比例以确保公平。在化妆品行业,头部集团不仅会考虑员工的多元文化背景,甚至也会主动雇佣刚刚怀孕的女性新员工入职。女性力量在可持续话题中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热点。
此外,以时尚纺织行业为例,相关调查显示在打击产能过剩方面,只有15%的受访者明确公布了他们每年生产产品的数量。在产品使用寿命方面,也自有20%的品牌提供维修服务。租赁或转售二手产品现在仅被21%的企业成员所接受。
在化妆品行业,很多品牌也都多少会面对库存问题。如何避免生产过剩和浪费也是公司治理中需要注意的盲点。
总之,法国推进碳标签在化妆品行业的试运行,不仅仅是对法国化妆品行业的转型升级有重要意义,对中国和整个世界都是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品牌如何积极面对气候危机并在全球生态转型中发挥出中国力量,中国企业和品牌如何通过践行可持续来增加品牌价值,对整个全球供应链都会产生重大影响。
笔者认为,中国品牌若想继续完成国际化目标,在提升企业治理透明度,做好碳足迹追溯,绿色科技创新,以及原材料采购等方面都需要加大改革力度,加强对可持续的拥抱程度。